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产业
我市体教融合该怎么“融”
杨青华
发表时间:2023-11-15 发布者:焦作市体育局 转载 阅读量:34665

体教融合作为我国深化体育、教育事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成果丰硕,20年来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培养了陈中、贺璐敏、王朔、娄佳惠、陈佳敏等一大批国字号运动员, 培养的刘晓蒙、张莎莎、王嘉欣等高水平运动员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今年举办的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我市青少年运动员取得了84金83银117铜的好成绩,位居全省第三。在省运会这个平台上,我市青少年运动员参赛情况与体教融合工作开展较好的其他地市相比,也暴露出了短板弱项。

下一步,我市的体教融合该如何“融”?如何打破壁垒,融通一条符合焦作实际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成长之路,是体育、教育部门携手破解的课题。

第一,体教要“融”建培养目标。在全市现有的130所三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基础上,扩规模提质量,实现资源配置的共通共享,做到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成果共享。依托太极拳、篮球、田径、游泳等焦作特色项目、优势项目、易普及球类项目,共同打造“一校一品”。市级体校以创建和保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抓手,提升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训练和管理质量;县(市、区)以恢复本级体校和业余训练为抓手,开展“田径+篮球+太极拳+区域”特色项目。通过“教会、勤练、常赛”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开齐开足体育课,拓展校园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和质量。提升社会各界对体育促进青少年健康关键性、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认识,在经费、政策、场地资源等方面实现合理配置,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能力、心理和意愿等,发现和培养更多体育后备人才。

第二,体教要“融”建赛事体系。“无赛事不体育”,市体育、教育部门要联合制定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完善和规范学生体育竞赛体制,构建市、县、校三级竞赛体系,鼓励市队校办,代表焦作市积极参加全国、省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解决目前赛事体系“各自为政”的局面,在整合赛事资源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并构建相互衔接的学生体育竞赛体系,搭建“两综合+两联赛+其他”赛事平台,围绕“两综合”——全市中小学生综合性运动会和全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会,“两联赛”——全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和全市中小学生篮球联赛,13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系统组织赛事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赛事服务,保证梯队衔接,夯实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座。

第三,体教要“融”建选材通道。学校是开展青少年运动员选材的主阵地,小学生正处于柔韧、协调、灵敏素质和技术动作发展的敏感期,中学生受身体机能变化和形态发育的影响,力量、耐力等素质快速增长,专项技能和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体育、教育部门要常态化地开展科学选材工作,畅通体育特长生的招生通道。体育特长生要不受中小学生就近入学政策的限制,建立对口升学和跨区学籍相互准入招生机制,具有运动项目特长的学生在小学升入初中或初中升入高中时,通过测试进入运动项目对口中学就读,以保障青少年运动员兼顾文化学习和业余训练,保障体育后备人才升学不断档。目前,我市优势项目——射击(激光枪)已与市东环小学、市第十七中学、市第十一中学等学校建立了项目特长生就学、训练、竞赛一体化合作意向,先行先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第四,体教要“融”建师资平台。我市应加快建立体育和教育系统教练员、体育教师资源共享机制,成立共享中心。体育、教育部门共同促进教练员、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建立相应的考核奖励机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要依托具有专项运动教学、带训和办赛等能力的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将专项运动知识、体育项目文化、竞赛技能等贯穿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学校代表队训练中。学校要遴选优秀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以培训、委培等方式提高教学和执教能力,在经费、待遇、职称、荣誉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撑,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体育师资共享保障机制。

现阶段,向体教融合改革要青少年体质健康、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体教融合也绝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强化体育育人功能的综合实践,是需要认真谋篇布局的大文章。

(作者系焦作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


                 来源:焦作日报


© 2016-2023 焦作市体育局

单位地址:焦作市丰收东路168号

办公室电话:0391-3933192 邮编: 454003

电子信箱: jztyj@163.com

豫ICP备09036211号网站标识码:4108000011

豫公网安备 41081102000079号